首页 | 文学频道 | 大赛专题 | 文学之星 | 名师点评 | 刊物专栏 | 名家名篇 | 奖项查询 | 永远的冰心 | 文学与教育

 您的位置:首页 >> 文学与教育

文学与教育

【年度精选】孙云晓: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好习惯

父母的觉醒是中国教育的希望

200多年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,他的代表作《爱弥儿》第一次提出了要发现儿童、尊重儿童的地位,要让儿童像儿童一样地生活,让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,他的这种教育观叫做自然主义教育,并且影响了全世界。

到了20世纪初,美国的哲学家、教育家杜威,全面继承了卢梭的思想,这个人的哲学思想是实用主义,在儿童教育思想上就是以儿童为中心,这对美国、对全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
在我看来,理想的教育是既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、关爱,同时又伴之严格的要求,甚至有必要的批评和惩戒。我认为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。

中国的父母现在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,我怎么样爱我的孩子,怎么教育我的孩子。

 

父母的权威性是一种爱:敢于对孩子说“不”

我认为父母没有权威性就是失败、失职,父母的权威性对儿童是一种保护,也可以说父母的权威性是一种爱。中国父母的权威性在丧失,这个我认为是太值得探讨的事情了。

按照韩国学者的研究,孩子在10岁之前一定要培养起道德智能,10岁之前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最佳教育期。道德智能是什么概念呢?最核心的是明辨是非,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。

按照文龙鳞教授的分析和建议,孩子在1周岁以前,父母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,这时候讲道理没用,饿了就得喂,哭了就得抱。24岁,父母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“敢于对孩子说不”。为什么呢?这个时候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,他(她)能够说3001500个单词,语言发展速度是最快的时候。这个时候给他说“不”告诉他这个好可以做,那个不好不可以做,孩子就会建立起辨别是非的规则,知道有些事不能做,有些事好,要做好孩子。

相当多的父母觉得孩子这么小还要教育吗,孩子骂人、打人,很多父母不仅不制止,还乐,以为这是孩子聪明、长大了的表现,没有这个概念和意识。

中国的早期教育非常落后,06岁的教育是最落后的教育。510岁要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,我们恰恰在道德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缺失了这个意识。我认为,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。

 

比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做人要“严”

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,只要把学习搞好了,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。我觉得这是教育荒废的宣言,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,其实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。学习好算什么呀!

我们研究了十年的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,儿童教育的成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这是最根本的。什么是素质?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,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,习惯就是忘不掉的。比方说,见到一个人一定要微笑,一定要诚信,一定要女士优先,一定是习惯的,这些东西多了就是素质。

一定要有读书的习惯,运动的习惯,守时的习惯等等,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所谓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,给他讲做人、人生的道理,怎么对待学业、社会,这是基本的习惯,中国家庭教育在这个方面是很欠缺的。

父母以为孩子只要学习上去了,一俊遮百丑,其实他没想到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。自私、很嫉妒别人,没法和别人相处,这样的孩子麻烦大着呢,中国父母现在的问题多就多在这里。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非常肤浅,比方说什么叫“学生”,学生就是学会生存,就是学会生活,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反生活教育,什么都不用管了。

更可怕在哪呢?学业的竞争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。幼儿过早地接触过多的系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,一定意味着把一些更需要学习的素养给排挤掉了。成长是有规律的,在幼儿的阶段就不应该学习过多的知识,不应该去学数学、作题、认字。

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游戏、娱乐、观察,和小朋友学会相处,培养自信心、好奇心、想象力、观察力,这些是他一生受用的素质,也会感到愉快的体验。在幼儿阶段想让他认一千个字,两千个字,不是不能做到,可以做到,但是会付出很高的代价。而这种水平其实到六七岁、七八岁以后是很容易的事,过早学了以后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。

不要只是抱怨教育为什么不改革,应试教育害人,但教育改革一定是个缓慢的过程,家庭教育是更为重要的教育。

 

习惯培养是两代人相互学习、共同成长的过程

父母要有智慧,你是让孩子将来在世界上生存,最重要的不是名次,是你的品行,你能不能友善相处,能不能有责任心,能不能有服务精神,这些是最重要的。

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呢。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。

第一,习惯养成的内容。在良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上,既强调要继承民族美德和优良传统,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,同时也要具有当今时代的特点,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。这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挑战。根据这一原则,我们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、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,即:(1)做人:真诚待人、诚实守信、认真负责、自信自强;(2)做事:遵守规则、讲究效率、友善合作、合理消费;(3)学习:主动学习、独立思考、学用结合、总结反思。

第二,习惯养成的方法。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,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,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变为习惯,90天的重复可能形成稳定的习惯。也就是说,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,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。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,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,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。一般来说,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五个步骤,即提高认识、明确规范、持久训练、及时评估、形成环境。其中,还需要采取许多具体的方法,如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减法,也就是说,培养好习惯用加法,改正坏习惯用减法。

第三,习惯培养的原则。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。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有层次和有重点的,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,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;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,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;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,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。习惯培养的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孩子,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。习惯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?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,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、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。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、共同成长的世纪,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、共同成长的过程。

 

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三代人互动

孩子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,特别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情感,这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。从教育规律上来讲,在婴幼儿阶段,应以母亲为主,小学阶段父母参与各半,到了中学之后,以父亲的教育为主。大部分孩子上了中学以后,母亲的影响力在下降,父亲的影响力在上升。因为父亲意味着规则与监督,也意味着权威与可信赖。在没有父亲参与的情况下,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与必要监督,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,孩子往往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与参照的权威与榜样,这可能正是青少年的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。而有大量的研究显示,中国目前存在着普遍的父教缺失现象。这会使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较差,退缩行为比较多,可能终身“缺钙”。因此,“双性化”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,比如相互支持和分工合作。

其次,也需要树立一个观念,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。孩子既需要父辈的关爱,也需要与祖辈的交流。孩子非常需要看到爸爸妈妈如何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,也需要看到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。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发现,祖辈带的孩子较多任性、自私、肥胖等问题。可能的原因是,祖辈容易溺爱孩子。因此,由父母自己带孩子并经常看望老人是最理想的模式,即使老人帮助白天带,晚上也最好交给父母带。这样做虽然父母会辛苦一些,但亲子关系会密切许多,孩子成长的障碍会自然减少,也可以解放老年人。

(via 孙云晓博客)

通讯地址:(100070)北京市丰台区诺德中心一期4号楼1716室  青少年冰心文学征稿活动组委会
联系电话:010-63736318  63857137  63741130(传真) 
          18010171865  13552782506  京ICP备09112551号-2 技术支持:易海商情报告网
电子邮箱:wenxuedasai@vip.sina.com

 


文学频道 | 大赛专题 | 文学之星 | 名师点评 | 作品选登 | 名家名篇 | 原创专栏

京ICP备09112551号-2